English

脚下自有发达路

1998-02-05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刘英贵 李宏 本报记者 朱伟光 我有话说

不久前的一个下午,我们一行4人从哈尔滨出发,驱车百余里,来到一座叫“蒙古图”的村子。在一位村民的指引下,我们把车停在两间小草房前。这是个地道的农村院落,所不同的是院子里生机盎然:鸡鸭鹅狗成群,窗下一溜铁笼子里养着北极狐……还有那一大堆黄灿灿的玉米棒子,在晚霞的辉映下,构成一幅美妙的“秋实图”。

“我过得比你好!”

我们与包立芝刚刚展开话题,她就有些按捺不住内心的那份自豪。粗粗一算,她一年比我们至少多收入2万元。

包立芝一副农妇打扮。仅仅半年多一点的工夫,她从一个大城市的技术工人,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农家妇女。她告诉我们,她是三棵树电务段第一个自愿申请下岗自谋职业的。

据该段段长于仲义介绍,让职工下岗自谋职业,也是迫不得已。如果全段800多人仍挤在一起,一年将有两个月无工资。按工作量计算,全段减掉百八十人绰绰有余,与其大家都在一条道上拥挤不堪,不如给职工创造条件和机遇,再拓一条生路。于是,49名不堪忍受拥挤的职工申请下岗自谋职业。据调查,到目前,49名下岗职工中,年收入最少的1.5万元,最多的达几十万元。

访问下岗职工,他们一致认为,取得这样的成果得益于段里的“三负责”———对个人负责、对单位负责、对社会负责。信号工东海龙下岗之初开出租车。因哈尔滨市出租车过剩,两个月下来,没有赚到钱。负责包保的段党委书记江海波给他出主意,建议他搞养殖,他采纳了。他在哈尔滨郊区租了场地,开办了养牛场,同时做贩牛生意,在市区设牛肉摊位,产供销一条龙。不到两个月,净赚4000元,买卖越做越活。现在,东海龙已在哈尔滨市肥牛市场有了名气。

职工张新华下岗之初不知干啥赚钱。他来到段工会专门为下岗职工成立的“自营经济协会”咨询。协会告诉他:养狗。他养了近百条本地狗,上门求购者络绎不绝,他由此打开了致富之门。职工姚晋下岗后第一笔药材生意就是在段里的帮助下做成的。那时,他把生意谈妥后,本钱不够。他找到段里借款3000元,做成了买卖。

段里有一本“下岗职工创业跟踪记录档案”,那上面详细记载着职工的艰苦创业经历,以及包保干部所做的工作。在包立芝的档案里,有这样一段话:6月21日,星期六。于仲义段长利用休息时间到蒙古图看望包立芝。包立芝向于段长反映资金周转遇到困难。于段长当即决定用分局工会下发的扶贫款无息贷款8000元,解决了包立芝的燃眉之急。在其他下岗职工档案里,差不多都有类似的记载。

隔段时间,段里把他们中间各个行业的代表组织在一起,座谈经验教训。这样做,旨在让他们互相取长补短,少走弯路,增加成功的系数。每每开这样的座谈会,他们总有唠不完的嗑、扯不完的话。对于他们来说,每次都是一堂课。

“如果没有段里的帮助,我绝不会有眼下这个局面。”包立芝的这个结论,有着广泛的代表性。正因为如此,49名下岗职工个个打开了创业局面,有在北安办厂的,有在成都开金店的,有在俄罗斯搞贸易的……问及下岗职工孙静已收入多少,他爱人笑呵呵地说:“多少就别说了,反正今年买了两套房子。”

段党委书记江海波解释说,这些职工自愿下岗,本身就是为企业分担困难,在某种意义上讲,这种自愿,更是主人翁责任感的体现。他们创业遇到了困难,我们理所当然要负责。分流先分忧。虽然他们出去了,但还是我们的职工,还享受着三个不变,即:国有职工的身份不变,政治待遇不变,国家规定的政策性福利不变。去年我们分流了14%的职工,今年计划分流到20%。从现在的氛围看,这项工作不会再有大的难度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